聚焦·智慧教育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z6尊龙旗舰厅

导入数据...
聚焦·智慧教育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z6尊龙旗舰厅-尊龙凯时官方下载      发布时间:2022年5月18日
  查看:4414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2022年第5期

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 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深化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应用,探索大中小学智慧教室和智慧课堂建设;构建基于数据的教育治理新模式;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等。这些都为智慧教育赋能中小学校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特别是对民族地区教育更好地提升信息化水平,更好地提高育人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与优质均衡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落实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和教育部工作重点,让智慧教育赋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国民族教育》杂志聚焦“智慧教育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主题,约请专家学者、民族地区学校校长、区域主管智慧教育工作的行政管理者撰写文章,重点探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尤其是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影响;如何加强信息化建设助力校长数字素养的培养;智慧教育如何助力家校共育,破解农村学校发展难题;如何整合优质资源,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如何加化同步课堂”建设,助力农村学校发展等。

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撬动民族地区教育数字化转型 | 聚焦·智慧教育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①

曾海军 王永忠 李兰

民族地区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为转变教育理念、丰富学习资源、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创造了新契机。

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推动各级各类民族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相关政策文件也一直强调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比如,2019年2月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强调,要构建覆盖全国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逐步使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学校都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2021年12月印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指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支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

民族教育发展,对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进步具有根基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还将加快推进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

总体来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等得到了长足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但受历史、自然、经济发展环境影响,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偏远山区、农牧区等地,成为制约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总量小等问题,无法满足民族教育发展的需求;民族地区教师缺乏系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培训,导致语言知识储备严重不足;教师数量仍然短缺且稳定性不足、结构性失衡,优质师资“招不进、留不下”的困境依然存在;一些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从学习说话开始主要运用与父母相同的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导致师生教学交流形成较大障碍,因此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形成了制约。

教育信息化是弥补“数字鸿沟”、解决教育领域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的有效手段,是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强国的战略途径。在教育信息化1.0和2.0的持续推动下,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多媒体教室和师生学习终端的数量、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等都得到优先保障。例如,西藏中小学宽带接入率达到100%;新疆中小学计算机教室配备率达到90%,教育信息化培训教师近30万人次。2020年,为加快推进信息化赋能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聚焦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与需求,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实施了“智能教育赋能民族教育发展扶贫计划”,共同建立“民族地区智能教育试验区试验校”,探索东西部地区教育共同发展的新路径。从2019年开始,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了“三区三州”中小学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一个支点撬动深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但民族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还存在薄弱环节,例如,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小学多媒体教室覆盖率不均衡,有的区域覆盖率达到100%,有的还不到60%。一些民族地区教师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整体水平不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弱。民族地区的特色数字资源缺乏深度开发,现有的数字资源与民族地区教学实际需求不匹配,导致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支持不足。紧紧抓住数字教育发展战略机遇,以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引领民族地区的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

教育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3月28日正式上线,这是教育部推出的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向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启动仪式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强调,持续推进建设并充分运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将进一步缩小“数字鸿沟”,有助于我们深刻思考新形势下“教育何为”的问题,有助于把数字资源的静态势能转化为教育改革的动能,有助于把制度优势和规模优势转化为教育发展的新优势,推动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为转变教育理念、丰富学习资源、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创造了新契机。

一是有助于转变民族地区教育理念,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平台为教师提供教书育人等功能,引领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度转变,助力课堂教学方式的结构化变革。平台秉承“国家工程、质量至上”宗旨,以教育水平较高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为主体,承担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和遴选任务,既有利于资源共享,也有助于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平台资源确保资源精品化、专业化、体系化,有助于基于平台和资源开展教学改革,实现差异化和个性化学习。同时,平台为教师群体开通了教师研修模块,为教师自我提升、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平台的广泛应用,会有助于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和技能。

二是有助于丰富学生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平台资源注重全面育人,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加强了思政课的资源建设,也兼顾了学科教学和艺体类学科资源建设,有助于民族地区学校运用优质教育资源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课程。平台专门开设了党史学习、爱国主义、品德教育、科普教育、生态文明、体育锻炼、文化艺术、劳动教育等栏目,有助于“五育并举”培养人才;着力实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全过程育人,既有覆盖多个教材版本的各学科各年级的课程学习资源,又有丰富的课后活动、研学实践、影视教育、经典阅读、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资源,有助于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有助于深化“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民族地区教育提质增效。

三是有助于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平台为一线师生打造了一个永远在线的网上课堂,在线学习从个别化参与走向全员全程,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全新教育秩序正在形成,教育工作者需重新思考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设计与教学交互等在线学习关键要素的新形态。可以说,平台的上线催生了技术创新与教育发展的双向赋能,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也更好地服务师生的教与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等,突出了平台对现代教育系统建构性发展的有效牵引。

深化平台试点示范应用,推动民族地区教育数字化转型

当前,数字化转型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心,民族地区教育数字化转型同样要深入推动全领域、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的数字化意识、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应用,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民族地区应紧紧抓住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契机,打破时空局限,以教育教学理念革新为根本,引领民族地区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全方位变革。

一是众创共享适合民族地区教育的专有资源。扩大现有资源覆盖面,拓展开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民族文化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数字化资源,加强平台的党史学习、爱国主义、法治教育、品德教育等主阵地的宣传教育。建设符合民族地区课程体系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数字化教材、虚拟现实教育资源,撬动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开发融合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体育、音乐、艺术等方面的区域和校本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汇聚众力、广集众智,激发民族地区教师内生力量,积极参与到区域和校本资源建设中,鼓励发达地区共享优质资源,推动“三个课堂”应用。

二是配置适用于民族地区教育的智能教育装备和教学工具。民族地区需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着力推进智能化校园、教室和实验室等物理环境建设,支撑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常态化应用。第一,加强民族地区的教育专网和绿色光网建设,提升学校网络质量和应用效率,支持平台的稳定、安全、绿色运行。第二,配置适用于民族地区教育的智能装备,如学习终端、智能课桌、智能教鞭,辅助学生的平台应用和在线学习,方便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第三,开发和推荐简单易用的教学工具,服务于师生多种应用场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减轻师生负担、培养师生数字素养。第四,优化学习评估,创新智能评测技术,应用学情分析与诊断等实用工具,采集学生学习过程数据,提升教师精准教学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加强对教师和学生应用平台装备和工具的理念、技能培训,学以致用。

三是科技支撑提升平台面向民族地区的公共服务能力。遵循“效果导向,服务至上”原则,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赋能提升平台的用户体验和公共服务能力。强化数据互联融通,基于平台打通数字资源、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之间的信息数据壁垒,拓展网络学习空间。利用智能技术感知、采集和监测平台信息,跟踪和分析资源使用情况、师生过程数据、民族地区应用现状等,优化平台教育服务供给的匹配度,提升平台公共服务的精准性。另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平台及相关资源、教学工具的内容审查、个人信息保护、算法分析、风险监测等,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平台可持续应用生态。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重磅上线,战略意义重大。民族地区要紧紧抓住这次数字教育发展新机遇,建设智慧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模式、建立现代教育制度,探索和推广先进经验和优秀案例,构建民族地区智慧教育新生态,形成支撑和引领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

作者曾海军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副主任;王永忠系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信息化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兰系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信息化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民族地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如何助力校长数字素养的培养 | 聚焦·智慧教育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②

童莉莉 何粉霞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于2022年3月正式上线。平台现有资源总量已达28052条,既有覆盖各学科各年级全部课程的学习资源,又有丰富的课后活动、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资源,可有力支撑实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全过程育人。运行数据显示,平台自3月1日试运行至3月28日正式上线期间,广西的浏览量超过5000万,内蒙古、云南的浏览量超过1000万,日均浏览量是3月1日改版前的3倍,中西部许多农村边远地区利用平台资源实施“双师课堂”,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有力地支撑面向民族、农村地区的优质资源共享,这将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带来里程碑式的影响,将有助于民族、农村地区实现基于平台资源的教与学新常态。

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与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2022年3月,新华社发布《大数据看2022年全国两会关注与期待》,数字经济位列第五。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将“加快数字化发展”写入其中,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这一系列战略部署标志着“数字中国”建设进入全面加速期。

教育是整个社会子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是数字经济的重要一环,遵循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落实《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 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这既是时代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教育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民族地区中小学信息化水平的相关情况及呈现的特点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部署了八大行动计划。其中实施行动之三是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提出大力支持以“三区三州”为重点的深度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推进网络条件下的精准扶智,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受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自2018年至2022年,面向云南省怒江州、四川省凉山州、西藏自治区、甘肃省临夏州、河北省青龙县、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贵州省紫云县、云南省大理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三区三州”、民族区域和信息化相对后发地区开展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工程,行程遍及9个省、自治区的40个州县,共直接服务包含20多个民族师生的4697所中小学、5215名中小学校长。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工程开创性采用了“前期调研—现场送培—线上支撑—驻点服务—特色输出”五环节的全流程提升模式,并形成了“政府统筹—专业设计—社会协同”的三主体协同工作机制。

五环节的全流程提升模式。前期调研环节,覆盖教育部、省教育厅、市县教育局三级行政管理部门和民族/乡村地区中心校、教学点百余所,500余名中小学校长接受采访,对教育信息化一线情况做了详尽的素材收集。现场送培环节,通过3天的专家授课、小组作业、校企参观、案例研讨等多种形式的课程学习,输入教育信息化政策解读,输出各校实际问题和已有探索,共有80多知名教师参与近100门课的教学互动。线上支撑和驻点服务环节,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形式持续为一线学校提供信息化教学和管理的实际应用问题答疑解惑。线上以每区域一个微信群为抓手,线下以寒暑假志愿师生团队形式进校驻点,共计组织活动50余场,完成各类信息化应用答疑2000余次。特色输出环节,以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科研交流和国际合作中的平台优势,邀请一线信息化探索心得经验有推广价值的校长赴京或其他省市参与交流,输出自己的校本特色,增强持续发展的信心并促进跨区域的校际交流。

三主体协同工作机制。近5年,我们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工作部署安排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指导方向,由北师大团队负责课程设计、师资遴选、学员互动、线上线下答疑环境维护、定期调研回访、邀请优秀学员交流等一系列组织设计工作,由每期活动的可信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校园软硬件环境改造升级等工作,形成了稳定循环的可持续工作机制,并已孵化支持河北雄安新区、云南大理州等区域自主开办的同类工作。

基于已有的工作,我们初步发现民族地区的学校信息化工作有三个方面显著特点:

一是信息技术可切实助力民族地区教学创新与管理提效。比如,云南省怒江州通过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更好地解决了教学硬件设施基本配备到位但使用率偏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能力欠缺、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教师教学观念的“峡谷思维”问题。

二是民族地区的教育信息化需求具有独特性。以基础校园网络需求升级为例,贵州省较长时期内采用广电网络获取国家公共教育资源,部分山区需在一定过渡时间内同时支持广电、固定网络、4g/5g无线网络等多种基础设施并存的情况下融合开展校园网络有序升级和过程中的资源共享管理。以数字教育资源的需求为例,除了通用层面的学科教学资源,面向边远山区小规模学校音体美等课程资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关学习资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边境地区国家安全教育资源、民族文化特色教育资源、留守儿童家校共育资源、自然环境特殊地区实验教学资源等,都是民族地区独有的需求。

三是民族地区需要更务实、更稳定的支持。在深入民族地区进行教育信息化实地调研和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调查访谈中,务实和稳定是校长、教师们高频率提及的诉求。不少中小学校长提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尚未形成,保障经费缺乏长期和固定来源,信息化设备更新滞后,教学资源更新缓慢,尤其是社会力量帮扶的资源稳定性不足,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不足、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不足、设备维护和技术支撑不足,影响实质性、常态化的应用。通过对多个取得较好成效的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对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务实、稳定的支持,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企业、学校的组织合力,形成政府推动、项目带动、学校主动、企业联动的协同合作机制。

推动民族地区中小学提升信息化水平、促进教育数字化发展

在历时5年的工作中,我们对民族、乡村地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症结问题归纳为硬件、软件、教师和学生4个方面。硬件组装式多、成套类少,影响使用体验;硬件设备、环境建设预算成本高,采购周期长。软件供应商分散,系统间数据不共享,账号密码混乱;校内缺少软件熟练运维人员,企业售后客服不稳定。学科师资有缺口(如英语课、音乐课等无法开课);师资队伍流动性大、信息化教学水平能力不足。学生的信息化终端设备使用习惯缺乏科学引导;信息化素养与学科学习的关系缺乏科学解读。

2022年3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2022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明确指出“加大优质数字资源供给,促进全民终身数字学习”等教育领域密切相关的重点任务,民族、乡村地区同样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抓住乡村教育振兴的发展契机。

基于对数字中国发展战略的理解、对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的学习、对乡村教育振兴和全民数字素养的具体解读,民族地区中小学提升信息化水平、促进教育数字化发展还需要下大功夫:

第一,推进硬件准入标准和运维支持机制。乡村及民族地区以校园为决策主体采购硬件设备和提供运营维护都存在明显的决策压力和能力缺口,建议在新基建及教育行业相关工作部署指导下,推进统一的硬件准入标准和运维支持机制,保障民族地区校园数字化升级中的基础网络环境和硬件设备处于务实有用状态。

第二,透明软件数据算法和学情策略联动。数字时代各种具备视听冲击力的软件产品层出不穷,能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的生动性。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师生隐私信息的泄露、学情分析有商业意图左右等潜在隐患。出台互联网教育应用软件测评标准、制定算法透明度要求,并不定期抽检学情分析报告的科学性是现实需要。

第三,促进互联网协同教研和师资激励。当前民族地区、农村地区中小学普遍面临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师资结构性短缺的难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尤其是应用新技术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偏低。建议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丰富的资源开展全面育人的新常态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三个课堂”在民族地区广大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引入ai教师等弥补民族地区学科师资的不足。同时,对师资智力资源的网络流动给予必要的激励机制,是促进互联网协同教研的常态机制有效探索。

第四,加强学生教育公平实现和个性化创新潜质发掘。民族地区、农村地区中小学的信息化终端设备使用习惯缺乏科学引导,数字素养与学科学习的关系缺乏科学解读。建议将中小学生的数字素养培育相关教育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探讨学生数字素养培养模式,通过5g直播课、3d打印、沉浸式vr课等实践体验示范课引导学生树立信息时代意识,提升智能设备应用能力。

第五,增进研究机构 一线校园的“理论 实践”互动交流。由专业科研团队做好行业、校园、课堂多层级的数字化方案设计、评价的前期论证、过程评测和后期优化建议等研究工作。由校长牵头一线校园输出实践探索案例、发展新需求和面临困惑等基础素材,建立双向互动机制,输入新政策、新理念,输出校本方案。

助力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数字素养的培养

2022年,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正式启动,在数字中国整体发展战略的部署下,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的指导下,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进一步助力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数字素养提升工作:

一是持续发挥国家级科研与战略咨询平台作用,做好国际形势和国内政策分析宣传贯彻工作。在一线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校长的视野范围对工作有较显著的关联作用。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国际比赛中,数字技术的教育应用不仅关系到教学管理本身的效率提升,更是关系到今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大计。意识层级的差异对于校长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影响显著,我们要持续发挥国际级科研平台在数字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的优势,发挥教育行业的战略咨询优势,为民族地区的校园数字化进程做好国际形势分析和国内政策解读宣传贯彻工作。

二是多元化组织团队活动,实现方案精准、覆盖广泛的校长群体数字素养提升工作机制。校长是校园信息化的决策者和重要参与者,其数字素养的提升不仅需要自身意识的提高,更需要外在的多元化支持力量。我们需要为校长们提供更多的送培活动/线上答疑、驻点支持、协同教研等,为民族地区的校园建设提供精准的、具有可推广价值的教学、管理模式设计。

三是鼓励各区域提供民族特色、乡村风情的数字化教学与管理探索实践,提供宽口径交流平台。持续响应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进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新需求,应用为王、服务至上,贴合民族地区所需,联系对接宽口径稳定的教育资源、技术资源,以需求为导向推动资源跨区域、跨行业、跨层级共享。在收集、采集各地区精彩典型实践案例中,分析、研究并优化、提升信息化教育建设推进的高效方案,为其他地区普及信息化教学建设提供模板。同时,针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快速、便捷的解决策略和智力支持。

四是凝练理论研究 实践探索成果,形成民族地区教育咨政素材库。定期总结团队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各区域的实践探索成果,汇聚校园教学创新、管理增效、区域教育治理等领域的高质量素材,通过出版物、学术会议、智库建议等多种形式为国家部委、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民族地区教育咨政的可信素材库。

奋进新征程,深入开展互联网 教育、智慧教育领域研究还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持续服务于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助力民族地区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童莉莉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副主任;何粉霞系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讲师


智慧教育助力家校共育 破解农村学校发展难题|聚焦·智慧教育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③

杨赞波 田欢欢 梁雅钗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家校保持一致,形成合力,教育的效果才能达到最大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正式施行,提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家校共育,是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之举。在国家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之际,以智慧教育助力家校共育,是农村学校破解发展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二之选。2019年,河北雄安新区成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河北省雄安新区淀南中学作为远离县城的乡村学校,借助智慧教育建设契机,积极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农村中学的发展之路。

家校共育过程中,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促进学校发展,2013年,县教育局将学校纳入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之列,实行了并校并新建校区。2016年,新建校区正式使用。学校建设标准为八轨制,可满足约1000名学生就学,学校现有教师65名,在校生18个班、近800名。家校共育过程中,我们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生与教师、家长与学校认同感缺失。受合校、生源流失影响,学校教师队伍的凝聚力、融合度较差,学生打架现象频发,管理难度较大,家校之间甚至出现过学生打老师、家长闹学校的恶性事件。加上家长与教师沟通不畅、缺少共识,导致学生对教师缺乏认同感,家长对学校缺乏认同感,甚至部分家长不理解、不支持学校工作,一度出现了“学生不服管、教师不敢管、家长怨气大”的恶性循环现象。

家长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忽视家庭教育。一是家长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唯分数论。农村家长普遍学历偏低,接受教育的时间相对较短,许多家长仍以“分数论”为主导,把分数视为评价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二是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在农村,许多父母忽视自己的教育职责,重养轻教。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三是家庭教育方法单一,简单粗暴。有些家长受“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采取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严重缺位,学生自我放弃。根据调查数据,学校约39%的学生父母外出务工,间隔较长时间才能回家探亲,甚至有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无暇关心孩子的教育,完全依靠爷爷奶奶等,而他们多数对孩子溺爱或放纵。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管教,沉迷于网络游戏、邪恶动漫、不良小说不可自拔。还有部分学生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在校得过且过,学习、行为习惯差,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缺乏自信心、上进心,自我放弃。

抢抓智慧教育发展机遇,助力家校共育破解发展难题

抢占发展先机,入选智慧教育建设首批试点校。智慧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教育大提升大变革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学校突破瓶颈、跨越式发展的一次重要契机。我们抓住国家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契机,结合学校实际,找准切入点,破解学校发展瓶颈。农村学校必将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实现跨越式提升。

2019年,河北雄安新区成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学校在自身基础相对薄弱的前提下,积极争取,最终被雄安新区确定为“智慧教育建设首批试点学校”。2021年,学校又被雄安新区确定为人工智能试点学校,由此带来的政策、资金及配套设施的支持,为破解学校发展难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牵手高校引进优质资源,构建智能化家校共育环境。一是牵手北京师范大学补齐教育短板。2020年以来,学校多次受邀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织的各类研修、研讨活动,组织教师赴北京师范大学开展互动交流。在智慧教育建设、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家庭教育等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带给学校常态化的科研指导、资源支持,助力构建智能化家校共育环境。同时,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引荐,学校与多位家庭教育领域的专家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帮扶关系,多次邀请专家到校、在线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为家长、教师答疑解难,在教师家长中反响强烈。

二是牵手北京大学,引入优质资源。自2018年7月起,学校与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学硕党支部开展合作共建,助力开展家庭教育、学生心理辅导等活动。我们合作共建微信公众号“燕心南语”,线上开展解忧信箱、连心讲堂、同心好文、快心记录、线上答疑、成长分享、家长课堂等活动。线下开展“信来心往”一对一书信交流活动、爱国强军励志讲座、心理学特色集市、“连心筑梦”宣讲、家访座谈、参观交流等活动,受到学生及家长们的极大欢迎。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夯实家校共育教师发展之基。学校从提升教师队伍的数字素养入手,围绕技术应用、教学组织、资源拓展等方面对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进行全方位、实用的培训,系统提高教师运用数字技术改进教育教学、促进家校共育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学校组织教师开展“互联网 ”、家庭教育相关主题的交流活动,通过阅读分享、经验交流等方式,鼓励教师结合所学所需,运用多样化的数字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鼓励教师将数字技术运用到德育管理和家校共育活动中来,逐步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树立教师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解决好学生家长与教师认同感的问题。

利用工具软件开展调研,找准家校共育的切入点。2021年初,学校利用问卷星面向全校范围的学生及家长开展了一次关于家庭教育的在线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了620份问卷(含家长篇、学生篇)。其中,家长篇收回有效问卷525份,填写率为85%;学生篇收回有效问卷568份,填写率为92%。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如家庭综合受教育水平偏低、家庭沟通过程中双方的内心感受存在偏差、家长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的意识不强等。针对调查暴露出的问题,以及收集家长、学生提出的诉求,我们找准了家校共育工作的切入点,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

信息化助力网络家访,拓展家校共育沟通渠道。把家访工作视为密切家校联系、提高家长对学校满意度的有效载体来抓。除了常规实地家访,学校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与家访活动相融合的新方法——网络家访。借助网络工具,教师与家长、学生进行实时沟通,增强沟通的时效性,增进学生、家长与教师的互信,进一步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频共振。随着线下线上家访工作的深入,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改观,家长对学校、对老师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家校之间的沟通也更加顺畅有效。

信息化助力师徒制,深化家校合作共育。学校自2019年起开始实行师徒制,教师与学生结对子,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等进行全方位指导。积极利用网络空间,对学生的成长建档立卡,形成学生成长的过程性评价。引入数字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模式进行分析,给出相应的辅导策略和成长建议,并及时通过电话、微信、qq等向家长反馈,家校合作,全程关注学生的成长。截至目前,学校已经组织了3届拜师仪式,让师徒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让家长、学生和教师更加互信。相信随着师徒制不断深入,最终会实现全体教师参与的全员育人的效果,教师在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受尊重程度也会不断提升。

建立线上家长学校,构筑家校共育良好机制。建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引导和培训,是促进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以智慧教育建设为契机,加快数字技术应用,充分借力引入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优质资源,建立了面向全校、全镇甚至更大范围的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家长学校,开展常态化家庭教育培训。

家长学校每学期要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培训采用线上 线下的方式进行。线上利用钉钉开设家庭教育课堂,邀请校外专家、校内教师开展直播讲座和在线互动交流活动,加大对家长、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利用问卷星开设校长信箱,并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向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和建议。线下通过家长沙龙、读书分享会、报告会、优秀父母经验交流会、家长会等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

智慧教育助力推进家校共育,联手取得积极成效

有效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依托智慧教育,经过全体教师的努力,学校如今已经摸索出一条适合学校发展的家校共育之路,构建起智慧教育环境下家校共育的办学网络。有效解决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劲头有了很大改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师生感情更加浓厚,学生对教师认同感提高,家长对学校认同感提高,家校联手,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家庭教育观念发生极大转变。通过智慧教育赋能家校共育,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重构了家校共育合作思想。家长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认清自己的教育职责,对孩子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关心。只要是孩子成长和学校发展所需,家长都会积极伸出援手。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农村学校发展。学校在积极推进智慧教育助力家校共育的同时,不断总结学校发展的经验做法,积极与周边的农村学校对接,分享经验、共享资源,在安新县刘李庄镇农村学校中积极营造家校共育的浓厚氛围,引领、携手周边农村学校共建家校共育的新生态。

未来,学校将借助大力发展智慧教育之机,持续探索深化家校共育的可行性路径和可复制模式,进一步发挥引领辐射作用,为更多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学校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共享资源,为促进雄安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教育公平及均衡作出贡献。


作者:杨赞波系河北省雄安新区安新县淀南中学校长;田欢欢系学校办公室主任;梁雅钗系学校德育处主任


借力智慧教育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区域探索 | 聚焦·智慧教育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④  

张格莹

日前,教育部在原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基础上改版升级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并正式上线,升级后的平台进一步丰富了原有的教育教学资源,让智慧教育成为真正的惠民工程。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智慧教育赋能为中小学校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对于新疆地区来说,如何让新疆农牧区乡(镇)村、教学点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与乡镇中心学校、县城学校孩子同等教学资源,乃至来自首都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

区域智慧教育发展现状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师生信息素养。其中库尔勒市2021年投入110万元,对教育城域网核心平台及应用做了二级安全等级保护二级和安全加固,改善了基础网络环境,实现了农村、城市各中小学之间以千兆光纤互联,光纤通达教学点,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此外各校均成立了由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教务、教研、总务、专任教师、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不断从高位发力,全面指导、督促、推进学校信息化工作,并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库尔勒市实验中学结合教师教育教学应用需求,面向一线教师分学段、分层次开展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课件制作、音视频采集与加工、微课制作、办公软件使用技巧、网络安全等方面,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资源开发。

新疆吉木乃县从2017年开始启动“智能村小”项目,开始使用“直播活动课堂”设备探索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吉木乃县逐年加大资金、信息化设备投入,盘活县域内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吉木乃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

智慧教育仍存在建设与应用方面的不足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如何走好教育信息化的未来之路,需要认真研究,深入思考。目前智慧教育仍普遍存在着建设与应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经济问题。当前的数字设备类型丰富、品牌众多、更新迭代迅速,即使市面上最简易和低端的电子设备也在千元以上,这对新疆地区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虽不是一笔巨额支出,但也绝不是一个小数目。我们建议各级政府及社会力量给贫困地区的学生一定的补贴,以保证农村地区孩子通过信息化平台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能力,确保智慧教育在农村地区的顺利进行。

学生自身原因。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智慧教育教学应该考虑到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不同地区学生的自律性、认知水平以及领悟力。学校需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分清主次,把握核心,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智慧平台与配套设施建设,保障学校教师与家长和学生的良好沟通,推动智慧教育长远、健康发展。

专业师资队伍匮乏。以新疆农牧区乡(镇)村为例,当地有许多教师不能适应不同的信息技术环境,他们不仅不会操作常用信息技术设备,而且不会使用一些通用软件和学科软件来进行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加工和制作等。因此,我们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让他们具备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常用设备与资源的使用、网络教学环境和移动学习环境下常用设备与资源使用的能力。要协同解决提升信息化素养、丰富个性化学习资源、加强家校合作、实现平台系统更好地互联互通等问题。

智慧教育还需努力和提升的空间

升级改版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一是让新疆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更具条理性、科学性和专业性,使平台运行更加稳定、流畅。要持续丰富平台资源,完善资源建设机制,不断汇聚各类优质资源。二是不断拓展平台功能,逐步实现对资源使用的跟踪反馈、过程性数据收集分析、个性化资源推送等功能。三是大力推动平台应用,强化应用部署和培训等工作。

开展全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面向全区中小学教师组织开展同步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线上线下培训。培训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新疆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远程直播系统来进行学习。其目的主要在于帮助教师树立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适应不同的信息技术环境,学会操作常用信息技术设备,运用通用软件和学科软件,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加工和制作等。其中,要培养教师具备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常用设备与资源的使用和网络教学环境、移动学习环境下常用设备与资源的使用能力。加强各种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切实增强教师队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师信息化综合素养。

开展智慧教育示范区试点培育工作。坚持以智慧教育为先导,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推进科学决策,提升行政效能,建设智慧教育示范区。组织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经验交流活动,通过观摩学习活动,在各乡村地区开展智慧教育示范区试点创建重点培育工作,使各地区基本具备理论基础和良好发展环境,为全面开展示范区创建奠定基础。

“5g 智慧教育”试点助推教育数字化转型。可以选择一些试点单位在项目区域或学校通过构建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的信息通道,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智能技术,促进教育领域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全域的数字化转型,以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智能互联、人机共融、协同共治、无边界的未来教育新样态。

促进课堂教学变革,提升教学质量。一是通过录播教室开展“强校带弱校”“一校带多校”的教学模式,城市学校带动乡镇学校开展“一对一”“一对多”互动式教学,实现跨区域同步教学,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二是通过网络阅卷系统对学生、班级、年级及学校的成绩进行分析,掌握学生学习状况、教师教学情况。三是选择一批学校进行试点,智慧教育云平台与校园监控系统、综治维稳系统联通,通过人脸比对技术,实时掌握师生考勤情况、在校活动轨迹。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状况及在校状态,为学校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搭建地、县、校三级联动的在线直播互动教学体系,将优质教学课堂资源推送到每一所学校,通过在线互动直播课堂推出优质教学课程,促进薄弱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课程。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和教师、学生、家长“三方联动”的全民育人格局。通过教育云平台与综治等平台的对接,形成网络学习平台,将优质教育资源推送到千家万户,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全民学习环境,改进学习方式,改善学习环境,实现共同管理的一体化治理目标。

作者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信息部主任


整合优质资源 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 | 聚焦·智慧教育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⑤


李怀春 程亚吉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是河北省秦皇岛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一实验小学位于县城中心位置,是全县小学的龙头学校,现有教学班73个,教师216人,学生4491人,全校师生中77%为少数民族人口。学校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国家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为契机,持续开展基于资源平台的数字化智慧校园建设,开展多元化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大力促进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学校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学校作为县教育教学的领军代表,在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水平的同时,与本县6所乡村小学校点组成联校共同体,开展专递课堂建设,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第一,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停留在基础的、效率不高的应用层面,以辅助教师的教为主,缺乏对技术融合课堂教学的创新思考。

第二,现有资源的有效性、优质性和灵活性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难以保证学生在自主、协作、探究等方面的应用,无法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

第三,在专递课堂建设中,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校际互动不充分,主讲教师不了解校点的学生情况,现有教学资源不符合学情;校点虽有硬件设备,但缺少相应的技术人员,导致“三个课堂”建设流于形式。

多措并举、多点突破,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

一是夯实信息化环境。先进的硬件环境建设是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发展的基石。为此,学校搭建了千兆核心、百兆到桌面、无线网络全覆盖的校园网络;设有标准化的网络中心,搭载服务器6台,用于承载各种应用系统;为每个教室配置了多功能一体机,搭建云智慧教室13间、校园电视台、微课录制室、自动录播室等信息化功能教室,极大地改善了教师的办公和教学条件,为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二是更新迭代资源平台。为构建良好的信息化资源平台,促进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2007年,学校搭建了校园网站平台,包括门户、互动社区、文库、在线课堂四大部分。为不断满足教师发展需要,2015年,学校对网站进行改版,各类管理平台齐全,所有板块均可在移动端访问,实现教师教学设计、课件、主题班会等资源的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可以下载资源,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二次开发设计,形成适合教学实际的教育资源。年级组公认的优秀资源由学科主任进行审核推荐,上传资源库,实现县域内上百所小学资源共享。目前,资源总量达2.4tb,在促进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满足日新月异的信息化发展需求,学校网站平台几经更新迭代。2021年,学校被选为“中央电教馆智能研修平台试点校”,开始一种全新的智能化的研修方式。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强调了研修的4个特点,即要以真实的课堂为基础;建立教研训用一体;突出研修共同体的形式;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学校把智能研修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借助平台推进研修模式的创新,推动了教师专业成长方式的进化。

整合优质资源,助力教师成长

合力共建校本资源库。为了提供丰富的符合教师自身教学实际的资源,学校通过云服务器搭建校本资源库,把教师的教学设计、导学卡、课件、主题班会等资源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实现校内共享和交流。每学期初由各教研组分工,对上一学年资源和各种网络资源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再次修改、完善,按类别、学科、年级上传至校本资源库中,服务于全体教师。同时,教研组按照教材、学科等特点,确定微课录制知识点,做好录制计划、安排。微课录制脚本、课件组内研讨后报主管主任审批,通过后进行录制,收录至资源库中。目前,学校微课资源已有近万节,在疫情肆虐居家学习的特殊时期,学校自主录制的微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精挑细选平台资源。2022年3月,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秦皇岛市中小学暂停线下教学、转为线上。面对众多网络平台教学资源,学校在教学处人员的精心研究下,选取了内容科学专业、覆盖面广、贴近教学实际的高质量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们根据学情灵活运用到课前、课中和课后,有效地解决了线上教学资源不足及资源众多质量不高的问题。

研训一体,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

更新观念,强化引领。为满足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学校努力构建有利于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机制,激活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培养出一批有思想、懂技术、敢创新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学校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实现投入、培训、运用同步推进,采取线上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统一组织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信息化培训。比如,学校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县各级部门开展的线上相关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省、市、县组织的线下信息化培训,回校后再开展二次培训,将先进的理念、技术和资源引进来,惠及全体教师。

同时,学校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定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采用集中培训、分散培训和“随手拍”相结合的培训形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如分阶段开展简单的音视频编辑及图片处理,教学软件合理应用,分层次开展微课制作、平台资源使用培训等。带动全体教师主动提高自身数字素养,为学校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人力支撑。

以赛促学,焕发活力。学校信息化的关键是教师信息化,为促进教师养成终身信息化学习习惯,学校定期开展电子备课设计大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质课大赛、课件制作大赛、微课制作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专业素养,真正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信息技术队伍,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智能研修,精准教研。为顺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更好地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依托中央电教馆智能研修平台开展精准教研、磨课、听评课活动。在磨课中心由主备人上传一次备课,同组教师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网上交流、研讨,主备人整理修订形成二次备课后,进行课堂教学并上传实录,同组教师平台观摩评课,主备人再次整理修订进行二次课堂授课,打造优课收录进磨课中心进行分享,供有需求的教师进行研磨。这种把智能研修平台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依托平台优势,构建“研—用—评—优—享”的良性机制,帮助教师更好地求知与发展,实现教师教育信息化学习的自觉和教研能力的不断成长。

联片教研,资源共享。《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针对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缺少师资、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利用互联网按照教学进度推送适切的优质教育资源等形式,帮助其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在县教体局的指导下,2019年,学校与祖山、龙王庙、安子岭、木头凳、三星口、凤凰山6所乡村小学校点构建联校共同体。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目标,通过“三个课堂”和联片教研的优质资源共享模式,建立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的长效帮扶机制。

为更好地发挥联校共同体的作用,由学校主导健全组织运行机制,把“三个课堂”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体系,成立领导小组,负责联校网教共同体活动开展的督导;领导小组下设教学工作小组负责同步互动课堂教学指导、课堂教学质量把关、联片教研活动指导和联校共同体业务考核;技术保障工作组负责同步互动设备应用的技术指导,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技术培训;组建骨干教师讲课团,统筹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精选配备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骨干教师,充分发挥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专业化平台支撑联片教研,基于智能研修平台开展联片教研,与校点教师相互学习交流探讨,共研一节课。教师们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用心参与、互相学习,学会了协作和分享,提升了学校与校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帮助其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发展,促进了县域内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成效和经验

近年来,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获得了喜人成绩。2009年,校园网站被评为河北省优秀网站。2012年,学校被评为河北省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先进学校,同年被确定为首批全国级信息化试点单位。2014年,学校被评为市级电化教学先进单位。2016年,高标准通过省级教育信息化试点校验收。学校有500多人次获各级管理先进个人、优质课、优秀论文等;多项国家、省级课题已顺利结题。

通过近5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在整合优质资源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方面取得4条经验:

一是以赛促学,激发教师自主成长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推动教师应用、改造与创造在教学中实际应用的资源,在改造资源使其成为一线真正好用、易用、有用的共享资源的同时,激发教师自主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能力的意识。

二是整合资源,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优化整合各平台的优质资源,为我所用,拓宽教师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思维。

三是智能研修,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依托中央电教馆智能研修平台开展精准教研、磨课、听评课活动,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和教研能力。

四是联片教研,扶持更多教师成长。联片教研实现了与联校共同体教师近距离研讨与交流,充分发挥了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乡村校点教师的教育信息化、专业化发展。


作者李怀春系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一实验小学校长;程亚吉系学校教学处副主任

【编辑:信息化与大数据中心】


(微信扫描分享)
网站地图